雖然愈來愈多小學推動 STEM 教育,然而,在規劃開展之初往往未有具體方向,部分學校會尋求坊間專業顧問意見,以發展具校本特色的課程。為救恩提供顧問服務的「宏策發展」,過去兩年為約十所中小學提供服務。課程總監李慧敏表示,大部份學校仍處於起步階段,因此其顧問公司多就STEM課程設計提供意見,「一般我們都建議先舉辦一次性活動『試水溫』,向全校學生推廣STEM概念,蒐集數據和汲取經驗,作檢討參考。」

除提出參考建議,李慧敏亦到校為學校安排科學日的導師、實驗活動內容和器材等。她指,制訂的活動均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向學生灌輸實用理論知議外,亦培養他們的解難技巧﹒去年她為一所小學設計「紙飛機大賽」活動,導師先講解飛行理論「伯努利定律」和飛機的組成部分,而學生在試飛紙飛機時, 出現機身向下滑、飛得不夠遠等問題,他們必須從那行原理中找出答案,例如把機身摺得較尖,減少阻力後再試飛。

老師乏經驗 為學校「急救」

部分學校在制訂課程時, 把STEM劃分成一系列單元,又或以課後增潤課程教授續程、機械原理等, 遇上校內老師不熱悉的單元,則會「外判」予校外機構。李慧敏提及,過往曾為小學提供五至十課主題式課程,其中包括「魚菜共生」計劃,讓學生認識生態系統知識、資源循環再用,同時以水循環方式種植蔬菜。

李慧敏亦為學校提供「急救」服務,即學校已落實課程,但校內老師缺乏經驗和技術,在推行時出現問題,「 除了救恩外, 早前亦有一所小學在小三至小六推行創作課程,校內老師缺乏動手製作的經說, 需要我們協助學生解決製作問題。」她亦遇過有小學推行編程課程,但老師只講解編程語言和理論,學生感到艱澀沉悶,遂助校方設計活動,讓學生利用編程製作便利生活的用品,令趣味大大增加,「小學的STEM就是要讓學生解決問題,令他們獲得滿足感,培養科研精神和自學能力。」

資料來源:親子王 379 期

親子王 379 期 李慧敏 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