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薄扶林文化導賞 + 迷你火龍頭骨架紮作】 薄扶林村是港島歷史最悠久的鄉村之一,每逢中秋,火龍文化更列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中一員。 當天我們一行30多位朋友10:00在薄扶林村巴士站集合,先由薄扶林村村民親自導賞,有他們第一身親述生活點滴,並深入探索昔日牛奶公司牧場遺址,了解香江百年變遷;接著我們到附近的華富村午餐;下午就是火龍頭骨架紮作工作坊。由四十多年紮作火龍經驗的吳江乾師傅將帶領參加者試紮一節迷你火龍,完結前每一個家庭都能完成一個迷你火龍頭骨架及帶回家裝飾。

7月29日【演講與辯論工作坊】 “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這說明了演說的重要意義。當天我們探訪了有老人村之稱的古洞和一家給予弱智人士的農場,先讓孩子對演説題目有了概念,接著我們就回到北角教育中心展開我們的演説工作坊。 内容: 09:00―10:00 分組探討議題 10:00―11:00 專車前往古洞 11:00―12:00 探訪鐵皮屋、老人院、殘疾人士 12:00―13:00 專車返回北角 13:00―14:00 午餐 14:00―17:00 演講與辯論工作坊(歡迎家長參與) 探討主題: 香港的房屋政策應否效法星加坡? 「老有所養」,如何鼓勵年輕人照顧老人家? 如何改善殘疾人士的就業問題? 負責導師:本人、信義會3位社工及一位時事及演講教練暨大學辯論隊指導師

益力多是大部分孩子都飲過的飲料,很多孩子都好奇爲什麽人類可以進食細菌。這次參觀我們解答了孩子們的疑問,同時讓他們看到益力多廠的生產線、檢查組和培菌過程。

棚屋是大澳漁村的標誌,也是香港最為獨特的景觀之一。大澳曾是香港的主要漁港和駐軍鄉鎮,也是百年來的漁鹽業重地。世代以來,大澳都是漁民蜑家人的聚居地,漁民認為在平實的土地上居住缺乏安全感,所以就在岸邊建造棚屋住下來。密密麻麻的棚屋、縱橫交錯的水道與橋樑,因而構成大澳現今的面貌。 大澳的棚屋就建在漁村中間一條河道的兩旁。棚屋戶戶相連,部分通道更會穿過鄰居的客廳或廚房,造就了親近的鄰里關係。傳統棚屋依漁船的概念設計,棚頭是漁民日常作息的地方,棚尾則用來曬鹹魚、海帶等。 這次遊大澳,我們不單入屋參觀棚屋瞭解其演變過程,還參觀了魚菜共生場及體驗隱世藝術-魚骨造鳥。

當天孩子們除了可以在位於沙田的九巴車廠參觀巴士維修、洗車等程序外,還可以與不同類巴士拍照和坐在巴士師機座駕一嘗當師傅的滋味。 活動中最讓孩子們興奮的莫過於坐在車裡看著巴士洗白白的過程,在孩子們的多番要求下,結果一行60多人和巴士一共洗了三次白白。

農場於1992年成立,集環保創意、教育與娛樂兼具的風格。 當天我們一班幼稚園學生首先遊覽農場,參觀場内種植的各樣植物,然後一起焗製創意麵包和扎作稻草人。午飯後孩子們即跑去餵飼小動物及參與自然動力玩樂設施如親子樂飛馳、小吊籃、阿拉飛氈等。